妊娠期盆底肌发生了哪些变化?
女性盆底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,盆底肌犹如一张“吊床”,紧紧吊住尿道、膀胱、阴道、子宫、直肠等脏器,并参与控制排尿、排便,维持阴道的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活动。

由于妊娠期子宫逐渐增大,腰部向前突出,腹部向前向下膨胀,重力轴线移向前下方,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,子宫重量日益增加,再加上分娩时直接外伤或神经损伤,盆底肌肉处在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。

如何识别盆底肌?
1. 排尿中断法
在排尿过程中收缩盆底肌肉以中断排尿,重复数次, 直至熟悉如何正确收缩盆底肌肉, 但切记不要收缩腹部、大腿和臀部肌肉。
2. 手指指示法
将手指放入阴道, 围绕手指收缩盆底肌肉。
3.椅面抬高法
坐在椅子上,让紧贴椅面的外阴向头部方向抬高,远离椅面。

盆底肌受损会有哪些问题?
1、盆腔脏器脱垂:阴道前后壁膨出、子宫脱垂、膀胱脱垂、直肠脱垂/ 膨出等。

2、排尿异常:尿失禁、尿潴留等。

3、排便障碍:大便失禁、便秘等。

4、性功能障碍:性交痛、性欲下降等。

5、慢性盆腔痛:会阴痛、腹痛等。

什么是产后腹直肌分离?
在孕晚期,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,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,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。

腹直肌分离不进行治疗会有哪些危害?
在腹腔关闭前不可以做卷腹的动作,这样会引起肌肉损伤。
腹直肌分离程度越深,腹部肌肉越弱,对腰背部承托力越小,易出现腰背痛,甚至连起床都变得十分困难。
小腹很难恢复平坦。
严重的腹直肌分离,有可能会引起疝气(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)。
不利于盆底的恢复。
产后恢复的几个关键时期:
产后42天-产后半年,是盆底恢复黄金期。
产后半年-1年,是盆底恢复关键期。
产后1年-3年,是盆底恢复有效期。

也就是说,产后42天开始,越早做盆底康复,恢复的效果越好。这个时期细胞活性度高,自身修复能力比较强,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适当的康复训练还能帮助产妇恢复身材,改善产后阴道松弛,提高夫妻性生活质量。